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交叉融合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本科生院组织各学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科研项目、平台,合作企业等资源开发科教融汇类、产教融合类、创新创业类项目提供给本科生参与,学生完成项目并通过项目考核可获得相应学分,所获学分可作为自由选修课学分。本学期将开设14门探索性实践项目供2024级学生选读。
《人工智能芯片入门:从硬件描述语言到FPGA实现》:本课程面向理工科学生,依托信息安全与智能感知芯片实验室开展。课程衔接教师科研方向,通过“理论+实践”模式,从Verilog/VHDL基础入手,逐步拓展至FPGA实测。实践占比50%,需完成1项小型验证项目,建议具备数字逻辑基础或编程经验。
《法律人AI素养四维实训》:本课程面向法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依托湖北省高院等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中关于法律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成果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围绕法考智能攻坚、双创项目孵化、法律实务增效、学术研究加速四大模块,系统培养运用AI工具进行法律分析、实务处理与学术创新能力。课程修读应具有一定法学基础,对人工智能有初步兴趣。课程考核注重实践成果与创新能力。
《师范生通用技能导引》:本课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依托微格教学实验室、智慧教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采用“理论指导+观摩研讨+模拟实训”模式,引领学生关注教育趋势、教学理念,提升沟通能力、班级建设能力和教学技能。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实践,确保内容新颖实用。课程要求修读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并需积极参与所有实践环节,完成规定的实训作品与考核。
《旅游短视频制作实操》:本课程依托湖北大学数字文旅研究院与湖北省余意峰文旅推荐官工作室,深耕“旅游+短视频”融合领域,聚焦文旅传播核心需求。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实战内容拆解为多个真实旅游短视频创作任务,学生以团队协作完成全流程实操。掌握从创意策划、拍摄到剪辑的完整技能,最终具备独立制作高质量旅游短视频的能力,为个人技能拓展与文旅传播实践筑牢竞争力。建议非旅游管理类专业选修课,
《户外运动安全应急理论与实践课程》:本课程依托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户外运动场地、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教师主持的多项教学科研项目,聚焦户外运动健康与应急技能的融合实践。课程安排涵盖理论讲授、模拟演练与实地实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应急处置素养的提升。修读者需热爱户外运动,具备基础的户外运动知识,积极参与各类实践环节,完成考核任务方可取得学分。
《数字创意与智能应用探索实践》:本课程以Java 编程语言为基础工具,引导学生深入动画制作与游戏应用开发领域,将传统计算机编程教育与前沿的创意设计及智能技术领域深度融合,设计一系列兼具技术性与创意性的项目实践活动,武汉临空港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行业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该课程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并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深化科学探索的宝贵机会。供有基础编程能力或思维的学生修读。
《英语教学竞赛实训工坊》:本课程对接“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融合大创项目,将竞赛辅导课程化。依托首批师范专业认证优势,整合“教—研—习”资源,配慕课、智能题库等,有教学法与技术专家指导,形成 “竞赛—课程—人才” 生态,助力提升教学实战、竞赛及双创能力,夯实师范素养。
《医疗电子检测仪智造赛训》:本课程依托新能源材料光电信息传感实验室,深度融合半导体器件传感器、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商业创新,为学生提供从技术原理、原型开发到商业转化的全链条实战训练。课程安排包括理论研讨、实验操作(传感器制备、电路设计)与项目实践(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学生需组队完成一款可演示的智能医疗检测仪原型及其市场化方案。本课程需具备一定的半导体器件、电路或编程基础。优秀成果将直接推荐参加“互联网+”及“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
《新型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应用》:本课程依托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工程实验室平台进行开展探索性实验探究。课程包括微生物在农业中应用和筛选微生物方法介绍、环境样品采集,植物促生长微生物的筛选,抗真菌微生物的筛选,抗细菌微生物的筛选,抗虫微生物的筛选和微生物菌种鉴定。课程以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知识点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评价学生对本课程掌握情况。
《智慧环境监测》:本课程以“智慧化、交叉融合、低碳赋能”为理念,依托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农业遥感武汉分中心等平台,与武汉光谷环保科技、聚光科技(杭州)等多家企业合作,深度融合无人机遥感与AI大数据技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无人机监测、环境数据智能解析与动态可视化实践,培养具有低碳技术应用与智能创新能力,面向未来、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GIS与智慧城市应用实践》:本课程依托武汉市社科基金《荆楚文化资源开发与武汉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研究》,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引入为学生或研究者提供一个低成本、易上手、功能完备的实践环境,深入探索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智能路径规划。其核心支撑在于对于GIS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确保课程兼具技术深度、实践可行性和教学适用性。
《电子技术实践与应用》:本课程依托学院的2 个教学实验中心和 1 个省级实习实践基地。教师团队长期从事课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各种项目20多项,团队公开发表相关科研与教学论文六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二十余项,软件著作权十余项。课程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万用表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电源,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焊接训练;实用电子电路的制作,电路安装和调试。
《人工智能驱动的靶向药物开发加速策略》: 本课程主要依托湖北大学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室,以及药物高通量筛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课程主讲老师长期致力于药学领域研究,已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指导学生荣获6项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项。主导靶向抗肿瘤药物雷公藤甲素衍生物正在转化中。
《化学顶刊案例驱动的本科实验创新实践》:本课程依托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聚焦化学顶刊案例中的创新逻辑与实践方法。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 + 探索性实验”模式:先拆解顶刊案例的研究思路,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室资源开展小切口探索。修读需完成文献调研报告并提交探索性研究报告,助力提升化学领域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院
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