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类 >> 正文
湖北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17-11-08  来源:  供稿人:   审稿:李其锋   浏览:

校教字﹝2017﹞27号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和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回归大学的人才培养本位,学校决定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承担使命、奉献社会并逐步成长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一流本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全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在学校中心工作中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教与学相统一;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在教学管理上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制度建设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3.建设一流本科,要牢固坚守质量卓越的价值追求。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的核心。全校师生员工要把质量卓越作为价值追求,并转化为建设一流本科的共同行动;扎扎实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质量,营造本科教育不放松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整合学校各方优质资源,建立湖北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湖北大学特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

1.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湖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建设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队伍是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将通过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绩效奖励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大力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学骨干,努力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吸引高水平师资全身心投入本科教学。

3.构建一流的保障体系。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学条件和一流的管理服务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岗位责任制,探索学院办学经费和办学效益、学位授予率与就业率、对学校的贡献“三挂钩”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管三方积极性,建成质量一流、保障有力的本科教育保障和服务体系。

4.营造一流的教学文化。以改革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为突破口,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真正使教师热爱教学,追求卓越;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成。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大力宣扬“双创”文化,营造中国精神、湖北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一流本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整合学科优质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整合优质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招生改革,实施大类培养,建立首席教授责任制,加大楚才学院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改革力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实施“十年树人计划”,建立“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

开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立项建设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和市场需求,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形式的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依托企业、行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以选课制、导师制为主要特征的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完善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支持学生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设置交叉专业、双专业、跨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按照“稳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则,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点建设一批湖北经济发展急需的战略新兴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型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保护和发展具有湖北大学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调整、归并或撤销少数学生就业困难和缺乏发展潜力的专业,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建立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自律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实施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根据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专业发展“三挂钩”原则,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实施动态调整。

实行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实行五年一轮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制度,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明确专业建设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为形成学校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使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当、重视质量、突出效益的目标。

(三)加强课程建设与质量管理,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和改革课程管理新方法,建立“课程”中心,打造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式课程管理平台,建立公共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实施精品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课程和国际课程五大课程建设计划,解决本科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和规模性问题。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突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根据我校通识教育目标,结合学科优势,通识教育课程按“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人生”四大模块设置。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由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实践教学课程群等三大类课程群组成。

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目标和特点,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和交叉复合型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对低年级学生实施以文理为主的通识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实施以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为载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培养方案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强调基础,注重交叉,重视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培养的空间。

实行新开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新开课程管理办法,保证新开课程质量。加大课程评估力度,加强课程质量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目标管理。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促进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案例式、问题式、课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利用互联网远程互动协作平台,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办法,激励和引导教师参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估,建立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和自主学习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建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化研究型课程。实施知名学者上讲台计划,鼓励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代表学校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为本科生讲授研究型课程,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在推进互动式教学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五)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形成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制度,形成科教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格局。健全科创激励机制,建立校、省、国家、国际四级竞赛实训管理与激励机制,完善“第二课堂”学习评价体系,深度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建的区域产学合作办学运行机制。通过“内配外引、专兼结合”,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技能训练进课堂。巩固现有实习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三四五”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三类实践教学点,建立基础训练、提高训练、综合训练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四个实践教学层次,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五项实践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创业学院。结合学校科技园的建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拎包入驻”一站式服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转换为创新学分的新机制,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与工程研究中心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稳步扩大与国外大学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专业,并向纵深发展。设立学生海外学习发展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出国学习、研修,通过交换、互换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2+2”、“3+1”等合作项目,不断扩大本科生出国留学人数。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本硕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实现我校本科教育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有机接。

促进国际教育本土化。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进国外著名大学优秀师资、引入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设旨在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课程,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本土化系列讲座,以《归国学者看海外》系列讲座为龙头,进一步增设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

教师队伍国际竞争力提升工程。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留学计划”、“管理干部海外培训计划”,到2020年我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境外经历的人员比例达到80%。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吸引一批优秀的外籍教师到学校参加教学科研工作,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体系。

加强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增加双语(全英语)教学课程门数。积极举办国际名师讲座、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七)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

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绩效激励制度。进一步深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体制改革,将教学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和职务晋升的基本依据;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性质教学工作特点,建立相应的教学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促进教师教学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完善青年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通过青教论坛、名师工作坊等平台,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咨询、教学评价等工作,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启动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依托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学校遴选一批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组建教学团队,全面推进课题与课程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结合,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八)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

建立本科生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以学习考核评价为核心,将专业课程学习评价和实践课程学习评价、“第一课堂”学习评价和“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将学习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励和提供深造机会的主要依据。运用丰富的评价指标,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积极有力的学业奖励措施,灵敏有效的学业预警机制,形成浓郁的学风,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坚持学生第一、注重学生参与、助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分立方式”向“协同方式”转变。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依据学生特点,健全分类、分层、分阶段的教育教学服务机制;针对学生差异,提供多元化、菜单式、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服务项目。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九)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制订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纲要。职能部门依据纲要制订本科教育在师资、经费、条件、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湖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湖北大学本科生学习基本要求》,规范和指导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教师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构建本科教育质量保障“闭环”机制。按照本科教育质量标准要求,从学校、学院(系)、督导三方面健全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组织,推进质量管、评分离和质量目标管理;构建“标准-执行-监控-评估-反馈-提高”闭环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提高师生员工的质量责任意识,改进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建立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及其反馈机制,努力营造本科教育质量文化,为打造国内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保障。推行学院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编制学校年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主动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监督。

组织多元化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以专业建设评估为依托,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制度。按照“对学生负责、替专业把脉、向规范要质量、以特色求发展”的评估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专业自评与学校它评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实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制度。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教师,确定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发展等进行全面评价,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动态档案。

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毕业生信息网络、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毕业生社会贡献评选制度,加强毕业生信息采集、统计和分析,为学院专业设置和专业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提升人才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和谐的育人环境

构建核心价值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提升师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师生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发挥校史育人作用,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提升校园文化认同感。

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大力弘扬“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和“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踏实的学风。引导师生钻研学术、奉献学术,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引领教师人人爱教、乐教,形成以教学为荣的文化氛围;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广大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成。

大力宣扬“双创”文化。深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建设湖北大学乐创园,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法—创新—创造—创业”五创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创新实验及创业模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强体育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强化体育育人功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形成具有湖北大学特色的体育文化。

进一步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建立社团文化教育与品牌艺术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

1.加强领导,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本科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全校本科教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每学期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制定批准重大措施,部署推动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本科教学工作经验,统一思想,提高使命意识。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实际举措解决本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形成人人关心教学、人人重视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奉献教学的良好氛围。

2.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和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依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把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在系(教研室)、团队中,明确系(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上岗条件、岗位责任、工作待遇等,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以学院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落实院系教学管理主体责任,强化院系质量主体意识,加大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权重,考核结果与院系工作考核评价和绩效奖励挂钩。

3.完善专业管理团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深度融合。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选拔热爱教学管理、服务意识强、工作作风好的人员充实教学管理岗位。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晋升制度,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

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发基于大数据以任务驱动、质量监测、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加强移动端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支持、服务、监管教学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大投入,注重工作实效。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确保学费收入25%用于本科日常教学。在年度预算中设立本科教育改革专项经费,统筹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注重本科教育改革绩效评价,保证本科教育改革实效。

2017年9月12日


版权所有2017湖北大学   联系电话:88663890   电子邮件:jwc@hubu.edu.cn 邮编: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