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类 >> 正文
湖北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时间:2017-11-08  来源:  供稿人:   审稿:李其锋   浏览:

教学字〔2016〕15号

为推进学校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湖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质量”,以提高专业综合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完善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着力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办学内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扶持与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健全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形成一批办学特色鲜明、适合湖北地方产业发展特点的示范性专业和重点培育专业,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坚实的基础平台。

具体指标:“十三五”末期,本科招生专业数量稳定在85左右、新增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省级综合改革示范专业10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达到5个。新增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新增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0个。力争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0项。

三、主要任务

1. 实施专业质量提升计划

以“突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跟踪诊断和培养质量评价,找差距补短板,多措并举推进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各专业组建由校内、行业、企业及国内知名院校同行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明确人才培养专业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

2.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按照“德育为先、需求导向、能力为重、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原则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深入实施系列面向行业需求的“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多学科交叉、多能力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从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推进科教协同和产学融合。

3. 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以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或责任教授等基层教学组织(岗位)作用,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课,加强教学骨干教师海外培训。通过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着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4.协同育人计划

推进科教融合,鼓励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推进校企结合,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校地联合,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社会适需型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扩大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力度,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共管,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确定人才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质量考核体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开展校地合作培养卓越教师。

5.普通本科大类招生计划

实施本科大类招生,除特殊专业外,按人文类、社科类、理工类、师范类、管理类、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进行招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实行二次专业分流。按照大类培养、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实行弹性学制管理。

6.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

调整布局结构,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适应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各专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形成专业与招生数量的动态调整机制。除基础性学科外,上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列入“预警专业”名单。连续2、3年列入预警名单的,分别实行调减、暂停招生。实行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专业发展“三挂钩”,上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第一次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第二次实行隔年招生。

7.教学资源信息化计划

依托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精品课程项目,大力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建设,按照建设一批、转换一批、购买一批、共享一批的思路,规划建设8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优课联盟。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加强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与利用。

8.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入海外优质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探索开设旨在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课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开展专业国际认证,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主要措施

1.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调控

学校成立专业结构调整委员会,科学调控学校整体学科专业设置构架及各学院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要求、办学定位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学院结合发展目标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落到实处。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制定和实施不同的建设与调整实施计划,明确在国内外的办学定位,把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明显的专业办学特色。

2.切实加强和改造传统专业。

加强投入改造传统专业,通过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置应用性专业方向等措施进行传统专业升级,积极引入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现代技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传统专业的内涵发展与新突破。

3.重点扶持品牌、特色专业

重点建设30个校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使其各项指标达到品牌特色专业评估指标的优秀评价标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优于全国同类高校相同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并且集成有效经验和成果,形成相关专业参考的典范,以点带面,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建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对立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实施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专业间的融合与交流,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 坚持新办专业质量和效益

严格新设置专业的申报与审批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湖北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适度发展学校空白专业。加大投入力度,分期进行基础条件建设,对社会急需的专业优先建设,侧重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对于填补学校空白的专业,加强基础建设,形成其基础优势。

5.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完全学分制

按照“统筹规划、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学年学分制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模式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学分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设创新学分;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总学分;突出弹性学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6.建立完善测评机制

建立完善专业评估和奖惩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合理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人才需求量大、特色突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疏于建设、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压缩招生规模或暂时停招;对于确实不具备办学条件,不具发展前途的专业,通过专家听证会的方式加以论证,采用“关、停、并、转、联”等方式予以调整;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度与选择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选择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通过专业评估与管理机制,形成专业间积极有效的竞争机制,增强各专业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保障措施

1.组织制度保障

围绕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针对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负责人管理、绩效考核与奖励、专业动态调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举措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制度建设促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改革举措有效落实。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咨询、评估、建议、监督等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2.质量监控保障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督导体系,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在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专项检查工作,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构建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学院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的质量监控。

3.经费投入保障

学校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大教学专项建设经费投入和相关政策配套,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建立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机制,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增加,切实保障教学运行的实际需要。


版权所有2017湖北大学   联系电话:88663890   电子邮件:jwc@hubu.edu.cn 邮编: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