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教学运行情况 
开学第一天,本、专科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刘校长、教学视导员、各学院教学院长和教学秘书、教务处工作人员均在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前到各教学楼检查师生出勤情况。检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能提前到达教室,教师备课充分,学生精神焕发,课堂教学秩序良好。但是,仍有少数教师和学生迟到,还有极个别学生因路途遥远未及时返校。 
本学期开设本科课程1900门次,任课教师758人,学生选课97829门次(不包括大学计算机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选课数据),学生选课数据正常,秩序良好。跨院系互开课程、楚才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老师到位情况较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听课情况公布 
为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我校按照《湖北大学听课制度》的要求,开展了广泛的听课活动。截至学期末,教务处共收到听课记录表1124份,具体听课情况统计如下: 
一、学校视导员、校领导、机关中层干部听课(共696门次): 
1.校视导员听课619门次,人均36门次。 
2.校级领导听课7门次。 
3.机关中层干部听课70门次 
  
| 
 部   门  | 
 应听课 
门次  | 
 实听课 
门次  | 
 部   门  | 
 应听课 
门次  | 
 实听课 
门次  |  
|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机关党委  | 
 8  | 
 2  | 
 人事处  | 
 6  | 
 4  |  
| 
 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处  | 
 4  | 
 2  | 
 规划建设处  | 
 6  | 
 0  |  
| 
 党委组织部  | 
 4  | 
 4  | 
 教务处  | 
 8  | 
 10  |  
| 
 党委宣传部  | 
 4  | 
 3  | 
 科技处  | 
 4  | 
 2  |  
| 
 党委统战部  | 
 2  | 
 2  | 
 社会科学处  | 
 6  | 
 4  |  
| 
 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武装部  | 
 10  | 
 8  | 
 研究生部(处)  | 
 8  | 
 3  |  
| 
 保卫工作部(处)  | 
 6  | 
 6  | 
 财务处  | 
 4  | 
 2  |  
| 
 离退休工作部(处)  | 
 8  | 
 0  |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 
 4  | 
 2  |  
| 
 校工会  | 
 6  | 
 2  | 
 审计处  | 
 4  | 
 4  |  
| 
 法律顾问室  | 
 2  | 
 2  | 
 后勤保障处  | 
 8  | 
 8  |    
  
二、各学院听课(共428门次): 
  
| 
 单位名称  | 
 听课门次  | 
 单位名称  | 
 听课门次  |  
|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 
 44  | 
 文学院  | 
 21  |  
| 
  外国语学院  | 
 23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67  |  
| 
 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  | 
 47  | 
  化学化工学院  | 
 12  |  
| 
  生命科学学院  | 
 16  | 
  资源环境学院  | 
 12  |  
| 
 体育学院  | 
 25  | 
 历史文化学院  | 
 13  |  
| 
 教育学院  | 
 45  | 
 商学院  | 
 18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3  | 
 艺术学院  | 
 68  |  
| 
  哲学学院  | 
 14  | 
 楚才学院  | 
 0  |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视导员工作报告 
  
本学期处在教风学风建设年后期,中心任务是开展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工作。视导组除坚持常规视导工作外,受学校委托承担了状态评估专家小组的重任。在学校直接领导下,视导组本着独立、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了积极认真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满地完成了我所能承担的任务,为评估工作转化常优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充分发挥状态评估的后续效应,我们认为有些工作还需要趁热打铁,继续抓紧抓好。 
一、采取有效措施,巩固评估成果 
教学状态评估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具体工作在形式上已经告一段落。但从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出发,评估只是一个开头,如何评估成果,充分发挥评估的后效应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借评估表彰大会结束之机,应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及时大力宣传评估中发现的各个亮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研究、专题报导、对口交流、互相学习,以真正达到促改促建之目的。切忌流入形式一风吹,要为评估常态化探出一套完整方法和经验。 
二、整合院际资源,提升特色创建 
评估表明,各院对特色创建,态度积极,工作卓有成效。各院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在教学模式、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创建了自身特色。但限于院系条件,创新特色往往显得弱而小,难以支撑学院发展,就全校而言,又显得分散,不能形成支撑学校取得新发展的支柱。我们认为,学校应尽可能为各院特色创建营造做大做强的环境,充分利用综合优势,整合校内资源,集中集体力量,构建足以参入社会竞争的湖大特色。应以研发为先导,产业为基础,育人生财为目标提升传统实习基地的功能。打造湖大自身的造血系统,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确保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三、巩固教学团队,落实教研职能 
为适应产学研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教学团队应运而生,以其以研促教,增强实践能力的独特优势逐步取代了传统教研室的功能。教学团队以组建灵活实用高效的特色被广泛采取,成为创新特色的亮点。但是,由于团队组建的基础各异,并非都是以教学为基础为而组建,有些以课题或项目为基础组建的教学团队可能难保证对教学的研讨。无论从教学内容、组织管理和主要任务哪方面看与教学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而言,还是有所差别,往往导致项目课题搞合作,教学仍然各搞各的局面。我们认为,不管以什么基础组建的教学团队,教学应是主要任务,应足够给力,应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的变化不是教学职能的弱化,否则将失去教学团队的真正含义。为此,必须引导教学团队,真正落实教学与教研的职能。其实,改造传统教研究的功能,也不失为一项有益的探索。 
四、创本科导师制,建新型师生情 
导师制原本为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近年被移到本科教育之中,且获得认可。由于本科教学面对学生多,一般采取任课教师制和班主任制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与学生接触在课内,班主任则在课外。教师与学生相见不相识,虽强调教师要教书育人,但实际上难以做好。由于大学生仍处人生成长阶段,需要老师在做人和做学问上加以引导,因此各种不同形式的导师制自然形成。各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规模大小,推行着全员导师制和择优导师制。每位教师与相对固定的学生联系,进行学习,思想及就业诸方面的引导,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师生双乐。我们认为这是创建新型本科师生关系有效可行的模式,实用且自然,有助于创建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值得引导和推广。(执笔人:余克庆) 
  
  
                                                                                                                                      教务处 
                                                                                                                              2011年2月25日 
                     |